科学的声音 应该让大家都“听见”
|
访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院士 |
浙江大学第一次进行年度学术进展评选,会有多少师生投票?4500或者5000吧?——浙大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院士和一位老师打赌,作了一个大胆的预测。5月9日,投票截止,结果“远远超出想象,有8000多人!”张泽说,“这么多浙大人来了解身边的学术,为学术的精彩喝彩!我非常高兴”。
短短8天时间 ,就吸引8000多位浙大师生投票,这创下了浙大投票活动参与人数的记录。张泽认为,“群众路线”的价值在于,“大家都来关心学术,接近学术,才能达到尊重学术,尊重知识的氛围。学术是大学的灵魂,但首先要尊重学术,才有可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投票活动“说是评选,实是展示”。作为一个平台,在这里集中展示浙大的学术成果。“包括我自己在内,也很想看一看身边的学者做的科学研究,想了解他们都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干这些?对我们的国家有什么价值?”张泽说,任何一个人,离开了本专业,就是一高中生。尽管学术活动是大学校园的日常事件,但大多数情况下,学术成果被“外行”了解,被公众了解,还是缺少机会。所以,这次评选,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大家都来关心、了解身边的学术,分享学术的成果。
张泽认为在评选中最值得称道的一个现象,是专家学者们都开始学习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研究内容。没有生涩的学术名词、没有厚厚的项目介绍,在学术进展的评选页面上,每个候选项目的“名片”都显得很亲民——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普通人也能读懂。“科学家们开始做‘高级科普’的事,向公众解读科学家在做什么,对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意义,这是进步,也是科学家的职责。” 张泽说,这不关乎“写作”而是关乎“文化”。他认为,如果学者只是想为同行接受是不够的,“科学离开社会将无法存活,让普通人了解自己的学术,应该是科学家最起码的能力。社会发展有很多经济发展、科技发展都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文化来解决,科学家应该不断提醒自己去做一些文化的事情。”张泽说自己“很享受看留言、评论”,他说,“评论就是关心,有不同的观点,有讨论甚至争论,是最正常的学术生态。我们应该提供和创造这样的空间,让大家负责任地发言和争论,这是文化的进步。”
“《宋画全集》,相当于宋代画的四库全书。读者的关注度很高。”对于候选项目中为数不多的文化类项目,张泽一直很关注《宋画全集》的投票情况,看到有不同学科的人前来参与评论,他感到很欣慰。“确实,文化类的学术研究,是需要鼓励的。对于一所大学来说,光靠科学技术是不够的,文化的研究,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的价值。这也许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体现出来,但它一定是会永久存在的。”他希望“十大学术进展评选”会起到推进科学文化建设和交融的作用。
谈到评选结果,张泽说,评选的结果可能会因为学科差异而受到影响,但我们相信,浙大人也会在一次次的“十大学术进展”的评选中进一步了解到这一点。张泽强调,“对入围年度十大学术进展的项目,不设任何物质奖励。这将成为学术进展评选的一个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