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荐阶段
  • 初评入围
  • 成果展现
  • 网络投票
  • 结果公布

项目名称:缺铁性贫血分子机制与防治新策略研究

项目第一完成单位: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项目合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王福俤

项目简介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铁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铁稳态失衡会诱发贫血、血色病以及多种重大代谢性疾病。缺铁性贫血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发病分子机制以及安全有效的防治策略是困扰世界的难题。肝脏分泌的“铁管家”(Hepcidin)是调节人体铁稳态的关键激素,它会“控制”泵铁蛋白(Fpn1)功能,从而调节机体铁吸收与代谢。完善Hepcidin-Fpn1调控网络,并以此为靶点筛选防治铁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药物已成为国际上铁代谢研究的热点。

在缺铁性贫血分子机制方面,研究团队突破性发现Hepcidin调控新机制,即除了受肝脏铁调控外,Hepcidin还受到机体铁需求的调控,且这种调控是依赖于BMP6来完成的(PLoS ONE,2014)。人群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国中老年女性TMPRSS6基因存在多态性,并通过不同程度抑制Hepcidin而影响机体铁水平。该成果阐明了中国缺铁性贫血高发的原因,并为贫血防治提供了新靶点。这是国际上发现的第一个人类缺铁性贫血易感基因,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Human Molecular Genetics(2012)。

鉴于“铁管家”在维持机体铁稳态代谢中的核心地位,研究团队以肝细胞为实验模型对中草药及食物展开了大规模的筛选,成功发现中草药鸡血藤提取物可以抑制Hepcidin表达,小鼠实验证实其有显著的增加铁吸收的功能(Journal of  Nutrition, 2013);进一步发现黑豆皮提取物对Hepcidin具有更强的抑制作用,从而改善贫血。相关成果发表在营养学国际著名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2014)。黑豆皮提取物能使“铁管家”不要过分活跃,让泵铁蛋白安心、努力地为人体获取铁元素。目前治疗缺铁性贫血的手段主要靠补充化学形式的铁剂;服用补铁剂不仅会刺激机体产生更多‘铁管家’来抵制铁吸收,还会产生刺激胃肠道等副作用。黑豆皮改善贫血的成果已申请2项国家发明专利,为后续产业化提供了知识产权保障。黑豆补铁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膳食成分可高效抑制“铁管家”并达到改善贫血的作用。该成果受到众多国内外专家、媒体的深度关注和肯定(包括新华网、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杭州综合频道等多家知名媒体,特别受到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专业杂志配发专文高度肯定,认为这是“人类战胜缺铁性贫血的医学营养新纪元”。

以上研究团队的4篇学术论文和2项专利的申请不仅丰富了Hepcidin-Fpn1调控网络理论,同时提供了防治缺铁性贫血的安全高效的新途径,是缺铁性贫血防治新策略的国际重大突破;该系列成果,是将基础研究与转化研究有机结合的优秀典范。

 

127
转发

项目团队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

      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代谢研究组是由王福俤教授带领的集中于微量元素营养代谢机制领域研究的综合研究中心。王福俤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浙江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求是特聘教授、营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王福俤教授多年来从事微量元素营养代谢机制的基础研究并取得系列突出成绩,在微量元素领域建立了较高的国际学术地位。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杰出青年项目、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科技部支撑计划及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等。在Nature Genetics、Nature、Blood、Hepat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五年内论文他引近600余次;主编专著3部;申请专利7项;多次受邀在国内外做大会学术报告。

在王福俤教授的带领下,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代谢研究组已经成为包括20余人的优秀研究团队,其中包括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4名、博士后2名、研究生12名以及其他科研人员3名。团队中有多名从国内外著名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包括美国耶鲁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具有遗传学、营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相关专业背景,并且在国外有一定工作经历。

 

转发

互动评论

点击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登录。

字体:大一号   小一号